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或常规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
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俗称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在国家法律所给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规定和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调节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通过以下主要途径发挥作用:①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余额,从而调控其信用规模。如果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就会增加。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用于发放贷款的超额准备金就会减少,促使商业银行收缩信贷规模,使货币供应量减少,利率回升。②通过影响存款乘数,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商业银行的存款乘数成反比,因此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将会引起货币乘数的下降,从而大大降低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的能力,进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倍数收缩,反之则反。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被认为是货币政策中最猛烈的工具之一,其政策效果表现在:①法定准备金率是通过货币乘数来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此即使法定准备金率调整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②即使法定准备金率不变, 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存款机构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③即使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如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将冻结一部分超额准备金。
但是,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也存在着以下局限性:①由于效果过于强烈,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②由于同样的原因,它的调整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以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③存款准备金对各类银行的影响不同,因而货币政策实现的效果可能因为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而不易把握。因此,一般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都持谨慎态度。
(二)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和条件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供应量,从而调节宏观经济的一种政策工具。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通过贴现业务获得的票据再卖给中央银行的行为,称为再贴现。中央银行在确定其票据合格的前提下,根据当时的再贴现率,从票据金额中扣除再贴现利息后,将余额付给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一般说来,再贴现政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再贴现率的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前者着眼于短期,主要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社会的资金供求,后者则着眼于长期,主要是影响商业银行及全社会的资金投向。
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率将主要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来发挥作用。再贴现政策的作用,在于影响银行融资成本,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以达到松紧银根的目的。
再贴现政策的优点主要体现在:①作用较为温和。再贴现政策通过影响金融机构的借贷成本间接地调节货币供应量。其作用过程是渐进的,不像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那样猛烈。②对市场利率有强烈的告示作用。再贴现率的变动向社会明确告示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如再贴现率的升高,表明政府判断市场存在过热现象,因此有紧缩意图;反之,则有扩张意向,这对短期市场利率常有导向作用。
③具有结构调节效应。中央银行通过规定再贴现票据的种类和审查再贴现申请时的一些限制条件,可以设定资金流向,对不同用途的信贷加以支持或限制, 从而使得货币的供给结构与国家的经济政策导向相符合,达到调整国家产业结构的目的。
再贴现政策的局限性在于:①缺乏主动性。商业银行是否愿意到中央银行申
请再贴现,或再贴现多少,由商业银行决定。如果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融资而不依赖中央银行,则再贴现政策的效果势必大打折扣。②利率高低有限度。如在经济调整增长时期,无论再贴现率多高,都很难抑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或借款,反之则反。③再贴现率是市场利率的重要参照,再贴现率的频繁调整会导致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使企业和银行无所适从。因此,在货币政策工具中,再贴现政策不处于主要地位。
(三)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用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工具。
目前,各国中央银行从事的公开市场操作主要是买卖政府债券。一般情况下, 当经济停滞或衰退时,中央银行就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从而向社会投放一笔基础货币。无论基础货币是流入社会大众手中,还是流人商业银行,都必将使银行系统的存款准备金增加。银行通过对准备金的运用,扩大了信贷规模,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反之,当利率、物价不断上升时,中央银行则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回笼货币,收缩信贷规模,减少货币供应量。
目前,公开市场操作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与前两种货币政策工具相比, 公开市场操作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①传递过程的直接性。中央银行通过公开 市场操作可以直接调控银行系统的准备金总量,进而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②主动性。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避免了贴现政策的“被 动等待”。③可以进行微调。由于公开市场操作的规模和方向可以灵活安排,中 央银行有可能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从而避免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震动效应。
④可进行频繁操作。中央银行可以在公开市场上进行连续性、经常性及试探性操作,也可以进行逆向操作,以灵活调节货币供应量。
然而,公开市场操作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要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①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实力。②中央银行对公开市场操作的操作必须具有弹性操纵权,可以根据经济需要和货币政策目标自行决定买卖证券的种类和数量。③金融市场必须具有相对的广度和深度。这样,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才能顺利进行。其次,操作效果会被其他因素所抵消。比如资本的流动、国际收支不平衡,以及商业银行通过其他方式弥补准备金不足或者在准备金增加时并不马上扩张信用等因素,会部分抵消央行买卖有价证券的效果。最后,其易受经济周期影响。当经济萧条时,尽管中央银行可以买进证券,扩张信用,促使利率下降,但仍有可能有生产者不愿借款, 信用需求不随利率下降而增加,反之则反。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是针对某些个别部门、个别企业或某些特定用途的信贷所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与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不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政策与国家经济运行的影响不是全局性的而是局部性的,但也可以作用于货币政策的总体目标,是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选择性政策工具主要有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等。
(一)消费者信用控制
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控制的主要内容有:①规定以分期付款方式购买各种耐用消费品时第一次付款的最低金额。②规定分期付款的最长期限。③规定可用消费信贷购买的
耐用消费品种类,并就不同的耐用消费品规定相应的信贷条件等等。
(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以抑制过度的投机,其中较为常用的是对证券信用交易的保证金比率做出规定。所谓证券信用交易的保证金比率,是指证券购买人首次支付占证券交易价款的最低比率,也即通常所说的保证金比率。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状况选择调高或调低保证金比率,就可以间接控制证券市场的信贷资金流人量,从而控制最高放款额度。
(三)不动产信用控制
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所采取的限制措施,以抑制房地产的过度投机,如对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规定最高限额、最长期限以及首次付款和分摊还款的最低金额等。
(四)优惠利率
优惠利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如出口工业、农业等所采取的鼓励措施。优惠利率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多有采用,在发达国家也十分常见。
(五)预缴进口保证金
预缴进口保证金,是指中央银行要求进口商向指定银行预缴相当于进口商品总值一定比例的存款,目的在于抑制进口的过快增长。这种做法在国际收支长期为赤字的国家较为常见。
三、直接信用控制
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配额、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等。
(一)利率最高限额
利率最高限额,即规定商业银行对定期及储蓄存款所能支付的最高利率, 其目的在于防止银行用抬高利率的办法竞相吸收存款,以及为了取得高回报在资产运用方面承担过高的风险。
(二)信用配额
信用配额,是指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状况及客观经济需要,分别对各商业银行的信用规模加以分配,限制其最高数量。
(三)规定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率
流动性比率,是指流动性资产对存款的比重。一般说来,流动性比率与收益率成反比。为保持中央银行规定的流动性比率,商业银行必须缩减长期贷款,扩大短期贷款及增加易于变现的资产等。
(四)直接干预
直接干预,是指中央银行直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放款范围等加以干预, 如直接限制放款额度,直接干预商业银行对存款的吸收,对业务经营不当的商业银行拒绝再贴现或采取高于一般利率的惩罚性利率等。
四、间接信用指导
间接信用指导,是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的措施。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一)窗口指导
窗口指导,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走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
业银行每季度的贷款增减额,并要求其执行,属于温和的、非强制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如果商业银行不按规定的增减额对产业部门贷款,中央银行可削减对该银行贷款的额度,甚至采取停滞信用等制裁措施。
(二)道义劝告
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其特殊的声望和地位,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经常发出劝告、指示或与各金融机构的负责人举行面谈,劝告其遵守政府政策并自动采取贯彻政策的各种措施。比如,在国际收支出现赤字时,央行劝告各金融机构减少海外贷款;在房地产和证券市场投机盛行时,要求商业银行缩减对这两个市场的贷款等。道义劝告的操作思路与窗口指导类似。
五、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创新性货币操作工具)
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可归纳为三类:前瞻指引、扩大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改变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
(一)前瞻指引
前瞻指引政策,是指央行通过做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低利率的承诺, 进而引导未来预期通货膨胀的上升和产出缺口的下降。依据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长期利率等于短期利率平均值加上风险溢价,央行维持低利率的时间越长,长期 利率与短期利率的相关性就越明显。并且,通过降低长端实际利率和降低企业、居民的融资成本,央行便可以达到促进消费和刺激经济的目的。
(二)扩大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
- 量化宽松政策
量化宽松(QE)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预期引导和资产负债表两条渠道对经济施加影响。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主要通过美联储大规模资产购买(LSAP)方式实施。每当美联储发表 LSAP 公告时,信号效应都会产生,即市场参与者就此捕捉到央行对未来经济发展态势的判断。因此,LSAP 公告传递了未来政策利率走势的信息,使投资者意识到长期内短期利率将维持在较低水平,从而增加投资和消费,促使经济回升。同时,通过先后四轮的 QE 实施,美联储也向金融体系投入了大量的流动性。
- 扭曲操作
扭曲操作是美联储推出的一项非常规货币政策操作,是指通过买人长期债券并卖出等额短期债券,压低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做法。由于国债收益率是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的定价基准,长期国债收益率的走低会引导长期利率走低的预期,刺激和长期利率挂钩的贷款利率走低,从而降低企业和公众的借贷成本并促进中小企业融资。
(三)改变央行资产负债表结构
1.常备借贷便利(SLF)
常备借贷便利(SLF)是全球大多数中央银行都设立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国人民银行于 2013 年年初也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它是央行的流动性供给渠道, 其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其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期限为 1-3 个月。其利率水平根据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综合确定。SLF 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其主要特点是:①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申请。②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针对性强,即精准投放流动性。③它的交易对手覆盖面广,通常覆盖存款金融机构。2.中期借贷便利(MLF)
中期借贷便利(MLF)是中央银行 2014 年创设的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采取质押方式发放,并需提供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
- 临时流动性便利(TLF)
央行在 2017 年 1 月 20 日表示,为保障春节前现金投放的集中性需求,促进银行体系流动性和货币市场平稳运行,将通过“临时流动性便利”操作,为在现金投放中占比高的几家大型商业银行,提供临时流动性支持。
该操作期限 28 天。资金成本与同期限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大致相同。银行体系可通过市场机制,更有效地实现流动性的传导。
- 抵押补充贷款(PSL)
抵押补充贷款(PSL)可以视作货币政策的一种新尝试。一方面,PSL 可以作为基础货币投放的重要渠道,同时弥补了再贷款信用风险高的问题;另一方面, PSL 利率可以作为货币政策利率基准,通过调整 PSL 利率引导市场利率,进而使得货币政策由数量锚向利率锚转型。PSL 其实是再贷款的一种,是央行借贷给商业银行的一种贷款方式。但它和再贷款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再贷款是无抵押的, 商业银行可以直接从央行获得一定利率的贷款,而 PSL 是有抵押的。PSL 为商业银行提供基建、民生支出领域的低成本资金,同时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并通过PSL 的利率水平来引导中期市场利率,以实现央行在短期利率控制之外,对中长期利率水平的引导和掌控。
- 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
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是逆回购的一种,通俗地说,逆回购就是央行主动借钱给银行,正回购则是央行把钱从银行那里抽走。那么,SLO 就是超短期的逆回购,这是央行于 2016 年 1 月引入的新工具,以 7 天期以内短期回购为主,遇节假日可适当延长操作期限,采用市场化利率招标方式开展操作。人民银行根据货币调控需要,综合考虑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状况、货币市率水平等多种因素,灵活决定该工具的操作时机、操作规模及期限品种等。该工具原则上在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间歇期使用。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