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因素主要有货币政策时滞、微观主体预期的抵消作用、政治因素和经济条件因素等。
1、货币政策时滞
任何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或全部效果,都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即为时滞。所谓货币政策时滞,是指货币政策从制定到最终目标的实现所必须经过的一段时间。货币政策时滞由两大部分组成——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内部时滞又分为认知时滞和决策时滞。
2、微观主体预期的抵消作用
对货币政策有效性或效应高低构成挑战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微观主体的预期, 这是由理性预期学派提出的。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角度看,理性预期学派突出强调了经济行为者的预期行为对宏观调控效果的显著制约作用,并宣称在理性预期的前提下,主动的宏观调控基本上是无效的。
理性预期学派假定,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能够在充分信息的基础上, 对经济变动做出明智的反应,不会发生系列性错误。即使有时会发生错误的判断, 但是这些错误都是随机的、偶然性的,而且平均值为零。在合理预期的条件下, 宏观政策之所以失败,是由于经济行为者已经将政府宏观政策的变动趋势和规律纳入了其预期之中;对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经济行为者已经都设想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于是,宏观政策的预期效果总是被经济行为者的合理预期作用所抵消,政府的宏观政策基本上是无效的。这一原理对货币政策同样起作用。
3、政治因素。任何一项货币政策方案的实施,都可能给不同阶层、集团、部门或地方的利益带来一定的影响。这些主体如果在自己利益受损时做出较强烈的反应,就会形成一定的政治压力,当这些压力足够大时,就可能会迫使货币政策调整。
4、经济条件因素。一项既定的货币政策出台后总要持续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如果客观经济条件发生变化,而货币政策又难以做出相应的调整,就可能出现货币政策效果下降甚至失效的情况。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