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国货币政策相对“偏紧”,财政政策也不够“积极”。考虑到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将面临出口减速、商品房投资下滑和物价“居高难下”等多重压力,有学者建议将今年的货币政策由“偏紧”回调至“稳健”,而财政政策则应更加“积极”一些。请根据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理论,阐述学者提出这些调整建议的原因和政策目的。
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国经济相互影响。浮动汇率下,扩张性货币政策能把他国的有效需求转变成本国的有效需求,固定汇率下,能把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的有效需求留在国内。各种商品和劳务的国际间的流动性差异巨大,流动性弱的商品与劳务的需求不容易流失,因此各国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往往与产业政策、外贸政策相结合,一方面把增加的有效需求留在国内,另一方面努力把他国的有效需求转变成本国的有效需求。显然,中国相对“偏紧”的货币政策和不够“积极”的财政政策既不能有力的刺激国内的有效需求,在留住国内需求和吸引他国需求方面也能力欠缺。
从2011年以来中国CPI一直在高位,且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格局,这是因为为应对2007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中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四万亿的救市政策,减税,并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基准利率。2011年以来的通货膨胀有前期救市政策的滞后效应。这些政策通过扩大有效需求以刺激经济,会产生通胀,于是导致CPI回升,并且在危机后,消费者的信心和投资者的信心也有所回升,股市也见好转,这些都会促使CPI回升。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环境方面的支出并且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 CPI进一步上升,而且,金融风暴的影响越来越小,也会加剧CPI的上升。
所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恢复十分有效,但是,这也会加剧通胀。
另外各国为应对金融危机,均实行了各种政策,美国七千亿美元救市政策,也会产生输入性通胀。由于通货膨胀压力的持续升高,民众的呼声日高,政府逐渐收紧银根,货币政策相对“偏紧”,财政政策也不够“积极”,这些促成了CPI一定程度的下降,不过通胀压力依然存在。
但由于全球经济依然疲软,出口增长有限;欧美等国债务危机阴影挥之不去, 频繁的对中国挥动贸易保护大旗,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另外欧美各国为振兴经济,纷纷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主动贬值,加重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使出口困境进一步加剧。
中国连续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也使得房地产投资下滑。而内需依然疲软。
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的三驾马车均动力不足,中国经济增长又面临下滑的风险,因此有学者建议将今年的货币政策由“偏紧”回调至“稳健”,而财政政策则应更加“积极”一些,以提振内需和投资者的积极性,增强出口竞争力。
暂无评论内容